2.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
3.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2
4.深刻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19
辛亥革命主题素材汇编(4篇)
赓续辛亥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xx力量
澳门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重要策源地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澳区全国人大代表、澳门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刘艺良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孙中山先生的历史功勋进行了精准概括。澳门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思想及其传播与澳门密不可分。
孙中山先生曾在澳门镜湖医院行医。镜湖慈善会主席廖泽云表示,澳门是孙中山先生的第二故乡,也为孙中山先生早期革命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舞台。每年10月9日,镜湖都在孙中山先生铜像前集会纪念辛亥革命,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家。
澳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张宗真说,澳门也是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的辐射源之一。正因如此,澳门同胞崇敬孙中山先生,追随辛亥革命思想,并且不断传承爱国精神。
中国共产党继承发扬辛亥革命精神
“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张宗真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是对辛亥革命110年来历史的定位和肯定,是对革命先驱的尊重和缅怀,更是对辛亥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刘艺良表示,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事业。在今日中国,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夙愿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廖泽云说,孙中山先生毕生追求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人忠实继承遗志,延续了民主革命的事业,逐一实现了孙中山先生的梦想,才有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才有今天踏上小康、走向富强的康庄大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语重心长,恰逢其时,意义深远。”澳区全国人大代表、澳门中华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崔世平表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两岸同胞都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携手肩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重任。
澳门青年联合会副会长廖启承表示,广大青年要学习、继承辛亥革命先贤为振兴中华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把小我融入兴国、强国的大我之中,更好实现人生价值。
坚定维护祖国统一
刘艺良表示,澳门和统会将坚决拥护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对台重要论述精神,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澳门学联理事长杨炜轩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明确“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澳门青年学生应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继续落实和推动“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澳门繁荣稳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澳门中华青年进步协会理事长许治炜表示,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致力振兴中华,发扬革命精神,对团结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青年有重要作用。期望广大青年发挥互助互勉、共同进步的精神,为祖国统一事业作出努力。
10日出版的《澳门日报》刊登社论指出,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包括孙中山先生在内的辛亥革命先烈的毕生追求。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只要两岸同胞和衷共济,团结向前,顺应历史大势,共担民族大义,把民族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一定能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早在1942年3月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同志曾发表了一篇《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他说:“现在大家在研究党的历史,这个研究是必须的。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他郑重提出:“说到革命的准备,一九二一年开始的第一个阶段,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因此,“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立足“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我们纪念辛亥革命,追忆和缅怀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先驱们的历史功勋,学习他们在近代中国探索奋斗中留下的精神遗产,就是为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继续担当历史使命,掌握历史主动,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首先需要考察当时国内、国际全局的状况。否则,就很难理解它为什么会爆发、具有哪些历史作用和影响,又为什么会存在严重局限,这一切都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产物。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创造过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但近代以来,中国却大大落后于世界的发展。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依靠船坚炮利,轰开中国的大门,使中国社会发展脱离了原有的轨道,一步步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道路,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的命运不再掌握在自己手里,亡国灭种的阴影沉重笼罩在中国人的心头。辛亥革命,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而爆发的。
要谈辛亥革命的历史,不得不从中日甲午战争讲起。它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中国的内外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辛亥革命同它直接相关。
甲午战争前半个世纪,中国人是在几乎没有精神准备的状况下,不自觉地卷入世界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的炮声、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使人们感到震惊。人们突然发现在中国以外还存在一个如此陌生的世界,但一时又不能明白周围发生的一切深刻变化。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还使人们一度产生一种虚幻的安全感。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仍然希望中国重新回到“一喜四海春,一怒四海秋”那样的盛世。可以说许多人对严重的民族危机还处于相当麻木的状态。直到甲午战争前夜,进步思想家郑观应已经感到需要向社会发出“危言”,但仍不敢公然指出中国已处在“衰世”这一事实,而将书名称为《盛世危言》。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人带来的刺激实在太大了。它从根本上宣布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这一切深深刺痛着每一个对祖国怀有深厚情感的中国人的心。1895年,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发表《救亡决论》,在近代中国第一次喊出“救亡”的口号。许多人在惨痛的事实前猛醒过来,觉得面前的问题已不再是一般地谈论什么“自强”“求富”,而是需要直截了当地起来“救亡”。此后,“救亡”成了摆在每一位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面前压倒一切的中心问题。中国的先进分子日夜苦思焦虑,甚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都是在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寻求答案。而此时统治中国的清政府恰恰相反,宁肯大量出卖国家利益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镇压人民的反抗,来维护早已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如果不明了当时的这种社会背景,就不可能对辛亥革命有正确的理解。
祖国正处于危急之中!人们不能不痛心地喊出“救亡”的口号。尽管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向清政府提出一系列改良要求,但早已沦为“洋人的朝廷”的清政府拒绝接受,逼迫革命党人不得不发动席卷全国的革命运动。被誉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的邹容在《革命军》一书中慷慨激昂地呼喊道:“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20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
1905年,全国各地的革命团体迅速联合起来,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成立中国同盟会。他们前赴后继,接连发动多次武装起义,特别是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代表的广州起义,震动了全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不仅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更终结了已经延续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共和政体的国家。“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开了序幕。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探索。”
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局限性
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应该说两方面同时存在。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政体,这是辛亥革命最突出的贡献。它使旧有的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在全国普遍高涨,这就把历史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从这一点看,辛亥革命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共产党人林伯渠,曾经很有感触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林伯渠是同盟会成立初期就入会的老会员,他的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十分中肯。
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其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统治的集中体现。人们从幼年时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把它看成是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主是上天之子,称为“天子”,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作“离经叛道”,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直到近代以来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前,还没有人提出过推翻君主专制的主张。
孙中山先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破天荒地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提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主张。同盟会明确把“创立民国”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它在1906年颁布的《革命方略》中更是响亮地宣告:“今日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我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今后“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在当时是石破天惊之论,只要比较一下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一变而为“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就能体会到这是何等巨大的根本性变化。
放眼110年前的世界,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除了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后,分别在欧洲和北美大陆上建立起仅有的两个共和政体外,大英帝国、沙皇俄国、奥匈帝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无一不保留着君主政体。中国是亚洲第一个建立共和政体的国家,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辛亥革命带来的直接成果,至少有两条:第一,它打乱了中国封建统治的政治秩序。辛亥革命废除了帝制,就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统治基础。同时,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无产阶级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此后,尽管新的统治者像走马灯一般轮番登场,但都无法回归帝制。加之人民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反动统治阵营内部更是难以保持统一。第二,它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人们开始大胆地寻求新的救国出路,很快迎来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场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性质,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国成立后,许多人便以为革命的目标已经达到,从而失去继续前进的方向,妥协逐渐上升为主流,导致革命半途而废。究其原因,辛亥革命没有提出一套科学的理论来指引中国的前进方向,没有充分发动并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没有找到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正确道路和领导力量。人民的悲惨境遇仍未能改变,中国依然是一个贫穷、落后、分裂、混乱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场革命又是失败的。
我们常常说某一事件有它的历史局限性。所谓历史局限性,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就是说它存在的问题未能解决,是因为当时的客观物质条件还未具备,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社会实践是由人们的认识水平指导的,而这种认识只能在它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不可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谈到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毛泽东同志曾谈到三点,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第一,“辛亥革命发生在中国无产阶级还没有觉醒,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形成的时候”;第二,“全世界无产阶级在巴黎公社失败以后,还没有实际革命行动,只是准备革命的时候”;第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运动,还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后备军的时候。”
但是,一次革命的价值不能仅从它的短期效果来衡量。从长远的历史眼光看,辛亥革命产生的深远影响是无法磨灭的。它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庄严指出:“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历史是一步一步前进和发展的。从辛亥革命爆发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相隔不到十年。中国共产党的许多早期领导人,早年都参加过辛亥革命。吴玉章、林伯渠、董必武、朱德等人年轻时都是同盟会的骨干。陈独秀是当时革命团体岳王会的领导人,辛亥革命那一年担任过独立后的安徽都督府秘书长;毛泽东在湖南起义时的新军中当过兵。不少早期共产党人正是先投身到辛亥革命中或受到它的深刻影响,提高了爱国主义和民主觉悟,以后又察觉到它的根本缺陷,继续探索前进,最终成长为坚定的共产党人。这中间有继承有发展,存在着清楚的前后相续的传承关系。
就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的第三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再过三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觉醒,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活生生的现实。随着客观条件的成熟,无产阶级队伍的日渐扩大,工人运动发展起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个最初只有五十多名党员的党,指明了中国社会的正确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民族复兴从此有了坚强正确的领导者。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当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斗争遭受严重挫折时,中国共产党及时向他伸出真诚的援手,帮助国民党改组,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革命的新高涨。他逝世后,中国共产党忠实继承了他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付出巨大牺牲,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华民族依据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在这一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奋斗,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反帝、反封建,是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两大目标。反帝,就是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反封建,首先要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才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准备。所以毛泽东同志提醒我们,研究党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
道路决定命运。百余年历史巨变得出科学结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