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9-22
2022-9-22
发布时间:2022-9-21
发布时间:2022-9-21
发布时间:2022-9-21
发布时间:2022-9-20
发布时间:2022-9-20
发布时间:2022-9-20
2022-09-09
探寻第四卷中的人民情怀“从哪来”
发布时间:2022-9-22
在全党全社会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在海内外出版发行,全国上下又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在学习第四卷的过程中,令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次会议及重大场合谈及人民至上理念,作为站在服务群众第一线的基层干部,让我们深入细致读懂第四卷,并探寻深沉厚重的人民情怀“从哪里来”。
人民情怀来源于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引用了《管子》中的名句“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发端于夏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民贵君轻”“平政爱民”“富民强国”“重民保民”“恤民忧民”等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基层干部必须坚持公仆之心不动摇,坚持俯下身子办实事,厚植为民情怀、永葆为民初心,始终怀揣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不摆“官架子”、不干“面子活”,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真正同人民群众想到一起、干到一起。
人民情怀来源于波澜壮阔的百年恢弘党史。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把为民情怀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信念和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庄严宣告显示着中国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底色,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就是一部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赤诚奉献的恢宏史诗。百余年来,“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的为民初心一直是千万共产党人孜孜追求的精神力量,也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为民办事、为民造福的信念可以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干劲充沛,不论艰难挫折还是虚名利诱,都会初心不改、恒心不移。只有走遍千山万水,吃遍千辛万苦,道遍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才能急群众之所急,顾群众之所盼,解群众之所忧,排群众之所难。
人民情怀来源于躬身实干的基层工作实践。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七年知青岁月,他始终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艰苦岁月中不断磨炼意志,锻造品格,并深深涵养着为民情怀。2015年春节前夕,重回梁家河的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感言:“当年,我的人走了,但是我把我的心留在了这里”,树高千尺不忘根,人行千里不忘初心。“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恶心生”,基层工作经验和实践智慧多来源于劳动、来源于群众,在劳动中听取民声、集纳民智,才能让各项决策和工作举措更加科学。只有坚持脚踏实地、认真稳重、不骄不躁的实干态度,持之以恒、永不懈怠的工作劲头,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劳动追求,才能做好人民群众的“领头雁”,在实践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顽强拼搏的干劲、奋勇争先的闯劲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干实事、谋福祉。
以手不释“卷” 蓄新征程强动能
2022-9-2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全书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彰显着强大实践伟力、饱含着厚重人民情怀,是我作为一名年轻同志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的“案头之书”。第四卷延续前三卷的清新文风和叙事风格,无论是论述宏大的党的理论,还是直面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大矛盾和挑战,抑或是“一枝一叶总关情”地回应民生诉求与百姓关切,习近平总书记都能举重若轻,在旁征博引、循循善诱中给出入情入理的分析、深入浅出的阐释,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想之窗”、提供了“前行之钥”。
人间九月,秋风明月,有稻香、有蛙声、有月饼、有思念,也有着人民群众的“丰收”期盼。古人常说“人间九月有幸事”,我想对于农民来说这“人间九月的幸事”大抵就是“丰收”变为了现实,对于我来说这“幸事”大致源于读到这本好书。
一、幸读书中“统筹兼顾”大格局。“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学习是适应时代发展,回应时代之问的制胜法宝。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把握大势大局,科学排兵布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高级战略谋划。“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年轻同志要站上“登高台”,看远一步、想深一层,不拘泥于一隅、盯于一处,要以总揽大局的战略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要牵住问题“牛鼻子”,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清晰掌握问题的轻重缓急,善用十个指头“弹钢琴”,做到以点带面又不以偏概全、突出重点又能带动全局。要学会“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把握发展机遇、预防未知危机,创造发展条件,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确保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工作需要、符合群众利益。
二、幸读书中“以民为本”大情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有这样一段话,“经过一代代接续努力,以前贫困的人们,现在也能吃饱肚子、穿暖衣裳,有学上、有房住、有医保。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是的,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群众的生活越过越红火、越过越舒心,是基层党组织的重任、也是我们基层村居干部奋斗的初衷。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我们更要用“一腔热血为人民”的奉献姿态努力拼搏,在“疾风浪潮”时扬帆起航、乘风破浪,在“风平浪静”时快马扬鞭、砥砺奋进,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三、幸读书中“砥砺奋进”大气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斗争精神”“不断增强进行伟大斗争的意志和本领”。“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面对国际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美霸权主义蓄意挑衅等诸多不利局面,吾辈青年志当承时代之任,砥砺奋进,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不待扬鞭自奋蹄”的闯劲、“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奋斗姿态、一马当先、踔厉奋发。
从“第四卷”中品悟“知足”哲学
发布时间:2022-9-21
近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已经面向海内外出版发行。这本理论著作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应变局开新局的伟大实践,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集中展现。广大党员干部要从这座“理论富矿”中品悟“知足哲学”,以学而“知不足”、为民“不知足”、淡泊名利“常知足”的智慧做好人生“取舍题”,在新的赶考路上不断进阶。
充电蓄能“知不足”,在勤学苦练中克服“本领恐慌”。第四卷《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一文指出,“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如果知识不够、眼界不宽、能力不强,就会耽误事”。要求年轻干部“一定要珍惜光阴、不负韶华,如饥似渴学习,一刻不停提高”。“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工作中,有的干部懒于学习,习惯于“吃老本”,结果在面对领导交办的任务中,总是面露难色、底气不足,这其实是能力匮乏的表现。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员干部要以“归零”心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提升随机应变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更好胜任工作岗位、肩负更大使命、开创更大业绩。
为民造福“不知足”,在笃行不怠中提升“幸福甜度”。第四卷《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一文指出,“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幸福无止境,赶考不止步。当前,我国已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这并非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党员干部任重道远、使命光荣。人民的所想所盼,就是党员干部奋进的动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员干部不能“小满即安”,而要闻鸡起舞、起而行之、加速奔跑,向着民生福祉的高峰不断攀登,以优异“高分卷”赢得人民“满堂彩”和“金口碑”,让老百姓的幸福感“加倍”。
淡泊名利“常知足”,在廉洁自律中筑牢“立身之基”。第四卷《坚持人民至上》一文指出,“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在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比“职级”而不比“成绩”,喜欢“追名逐利”而非“使劲出力”,长期沉浸在自己的“小圈子”“小团体”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就容易“栽大跟头”,最终悔之莫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党员干部要立德修身,涵养高级趣味,增强纪律规矩意识,树立正确“三观”,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履职尽责、干事创业、创先争优上面,多去“赛马场”上赛成绩,少去“名利场”上慕虚荣,真正做到“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不辜负组织的培养和人民的信赖。
强化“卷”中“意”需在“度”上下功夫
发布时间:2022-9-21
在全党全社会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英文版出版发行,引发社会热烈反响。这部重要著作体系严整、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与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彰显着强大实践伟力、饱含着厚重人民情怀。读懂用好这部重要著作,对于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各方面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把握思想高度,强化政治意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反映了党和国家勇敢应对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进行的伟大斗争,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好世界作出的最新贡献,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团结奋斗、勇毅前行。
把握实践深度,强化担当意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通过109篇重要文章、21个专题,生动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党和人民应变局、开新局的伟大实践,深入反映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新的重大进展,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强大战略定力、高超政治智慧、求真务实作风,汇集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要真学之、深悟之、笃行之,持续深入领会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与实践要求,深悟“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奋进之姿,一步一个脚印往上攀。要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因事为制、对症下药、一抓到底,在摸爬滚打中推动知之深,在风雨考验中促进知之更新、更深,在层层历练中打造行之笃、行之实,真正做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把握人文温度,强化为民意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内容丰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当读到“我们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时感触颇多,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为民的深切情怀与真挚初心。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要读懂“人民”二字,时刻葆有一颗“为民心”,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行在一起、干在一处,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忧,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中,一件一件办实事,一件一件办好事,一件一件解难事,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百姓的幸福“浓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最是开“卷”“味”最浓
发布时间:2022-9-21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关于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饱含信仰之“味”、民本之“味”、书香之“味”,党员干部要心向往之、奔赴求之、笃定行之。
品“信仰味”,矢志不渝,“粉身碎骨全不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字里行间透露和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陈望道在故乡老宅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将墨汁当成红糖吃掉却浑然不知,觉得比红糖还甜,因为信仰的味道已溢满心间;邓恩铭被捕入狱,铁骨铮铮写下绝笔“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因为信仰的“味道”而风骨铿然;贵州三都阳基村扶贫干部丁永华生前多次被警告血压过高,但他却说:“没有谁不惜命,唯有共产党人不怕死”,因为信仰的“味道”而舍生忘死。翻开党的百年史册,无数共产党人以生命赴使命,书写民族复兴华丽篇章。奋进新征程,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党员干部当仁不让、义不容辞!
品“民本味”,苦干实干,“不辞辛苦出山林”。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把人民放在心中,高高举过头顶,反复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我们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字字千钧浸透心魂,朴素话语激人奋进。“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党员干部要坚定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始终把人民的“笑脸”作为工作成效的最佳满意度,把百姓“笑声”作为工作成效第一标准,把群众的“眉头一皱”作为最重要的“一票否决”。要停敲“一米键盘”走出“舒适区”,在进村庄、入企业、察生态中解疑惑、破难题、惠民生,以苦干有为的姿态翻过一山又一岭,越过一沟又一壑,努力让群众看到更大变化、得到更多实惠。
品“书香味”,勤学苦练,“直挂云帆济沧海”。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新转折点、新机遇稍纵即逝,很多党员干部常面临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的尴尬境遇。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党员干部要挤出时间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汲取智慧和营养,细嚼慢咽出“书香味”“历史味”,深刻把握其中的时代脉搏、历史规律,以史鉴今、由今窥史,通过学习提高本领、寻出经验、求得规律,开拓“远眺未来”的大局视野。要“甘当小学生”,虚心到经济发达、成效显著的地区“求学拜师”“取得真经”,以“他山之石”巧攻“本地之玉”,并以知促行、以学促行,在实践的“熔炉”中炼出本领,切实告别“吴下阿蒙”而锤炼成“狮子型”干部,在新时代征程中彰显弄潮儿的英姿。
@党员干部 从“第四卷”中汲取“思想营养”
发布时间:2022-9-20
近来,全党上下都在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该书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通篇都透露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贯穿着治国理政的经世之学。广大党员干部务须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第四卷”中汲取“思想营养”,沿着胜利的足迹信步向前。
涵养“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追求,永燃“信念之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纵观百年党史,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守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第四卷”,就是要从书香墨韵中领悟“真理味道”,从字里行间中感悟“真理追求”,自觉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上筑牢信仰根基、守牢思想高地,矢志当好共和国江山的“护旗手”,把党领导人民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恪守“江山就是人民”的价值取向,永续“鱼水之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根基。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都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无论是“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焦裕禄,还是“甘为樵夫”的廖俊波,还是“绝壁凿天渠”的黄大发……都生动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的价值追求。学习“第四卷”,广大党员干部就要从领袖讲话中加深鱼水深情,时刻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铿锵誓言,自觉在“脚沾泥土,脸冒汗珠”中拉近干群距离,在“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增进人民福祉,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
擦亮“我将无我”的责任担当,永葆“奋斗之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美好生活从来都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纵观百年历程,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到“自力更生、重整山河”,从“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再到“全面小康,民族复兴”,中国人民走的每一步都是步履蹒跚,每一步都包含着鲜血、汗水和泪水,可以说,我们国家的每一个划时代之变,每一个精彩瞬间,都离不开万千党员干部的辛勤付出,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的艰苦奋斗。学习“第四卷”,广大党员干部就有要从领袖宣言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自觉涵养“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闯劲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不畏艰难险阻,不计个人得失,勇征“娄山关”,勇破“腊子口”,矢志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不断练就知重负重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矢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浩荡征程中建功立业。
解锁“第四卷”中的“为民三法”
发布时间:2022-9-2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三专题“坚持人民至上”中讲到: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无论是抵抗侵略,还是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抗击疫情,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广大党员干部要解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蕴藏的“为民”之法,立足本职岗位深入思考,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实践,扎根基层大地深入研究,探索新时代新征程中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新方法。
“择贤友而思齐”,做到“一言一行有党性”。“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智。必求贤师而事之,择贤友而友之。”崇尚古圣先贤、善结贤能之友的人,党性才能更加坚定,处世才会更加清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领导干部在政治上都要站得稳、靠得住,对党忠诚老实、与党中央同心同德,听党指挥、为党尽责”。党的十八大以来,很多落马的“老虎”“苍蝇”往往都是因为遇人不淑、交友不慎,深陷“围猎”而无法自拔,最终走上万劫不复的深渊。广大党员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