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集中整治违规吃喝问题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8
3.在集中整治违规吃喝问题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16
一、深学细悟
二、剖根析源
三、靶向施策
一、从“舌尖上的微腐败”看妇联干部的特殊责任——必须把准“政治关”
二、从“八小时外”的生活圈看妇联干部的风险隐患——必须把牢“行为关”
三、从“日拱一卒”的坚持看妇联干部的实践路径——必须把严“作风关”
一、高位统筹抓部署
二、多维发力抓教育
三、动真碰硬抓排查
四、标本兼治抓长效
五、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在集中整治违规吃喝问题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汇编(3篇)
在集中整治违规吃喝问题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
今天,我们围绕“集中整治违规吃喝问题”开展专题学习研讨,这既是落实上级党委、纪委关于深化作风建设的具体行动,也是市场监管系统刀刃向内、自我革新的现实需要。作为分管办公室、人事监察工作的副局长,我结合近期理论学习、调研走访和工作反思,谈三点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深学细悟,在思想淬炼中认清“严”的主基调——从“小切口”看“大政治”,必须把准整治违规吃喝的政治逻辑
违规吃喝看似是“舌尖上的小事”,实则是“政治上的大患”。我在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文件时,特别注意到一组数据:xxxx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x.x万起,其中违规吃喝问题占比xx.x%,且呈现“不吃公款吃老板”“不在明处在暗处”“不搞公款搞私人”等隐形变异特征。这些数据背后,折射出的是少数党员干部纪律意识淡薄、侥幸心理作祟,更是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背离。
作为市场监管系统的干部,我们的工作直接关系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企业“发展中的公平”,每一次执法检查、每一场企业座谈、每一顿工作餐,都可能成为群众观察党风政风的“窗口”。记得去年市场监管所开展食品安全“守查保”专项行动时,有位老所长跟我聊起:“以前下乡镇检查,个别企业为了‘联络感情’,总想着请吃个便饭,现在咱们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清单制’,企业反而松了口气——不用纠结‘要不要请’,也不用担心‘请了会不会被说’,一门心思抓生产、保质量。”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整治违规吃喝不是“不近人情”,而是用“严”的纪律为企业松绑、为群众减负,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关键一步。
最近,我翻看了局里近三年的信访举报台账,发现涉及“吃拿卡要”的投诉中,有xx%与“工作餐标准超标”“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有关。有个案例让我触动很深:某市场监管所副所长在检查一家新开的餐饮企业时,接受了老板“加个菜”的邀请,虽未涉及大额财物,但在后续检查中对该企业的食材储存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被群众举报,受到党内警告处分。这件事告诉我们:违规吃喝绝不是“无关痛痒”的小事,它往往是腐败滋生的温床,是小节失守后大节不保的开端。
同志们,思想上的“总开关”松一寸,行动上的“篱笆”就会散一尺。我们必须在学习中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真正从政治高度认清违规吃喝的严重危害性,把“严”的主基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剖根析源,在问题查摆中找准“痛”的关键点——从“身边事”看“自身病”,必须动真碰硬查摆作风顽疾
近段时间,我带领人事监察科的同志,通过“一对一”谈心谈话、查阅财务凭证、走访服务对象等方式,对全局近一年的公务接待、商务宴请、加班用餐等情况开展了“拉网式”排查。从排查结果看,虽然整体情况向好,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梳理了“三个值得警惕”的现象:
一是“变着法子搞隐蔽”的侥幸心理仍未根除。有的同志认为“吃点喝点是人情往来”,于是把“公务接待”变成“私人宴请”,把“单位食堂”变成“隐蔽据点”。比如,今年x月某执法大队在办理一起商标侵权案件时,以“加班辛苦”为由,组织x名工作人员在辖区一家餐馆聚餐,费用虽由个人垫付,但存在“超标准点餐”“饮用白酒”问题,事后未向局里报备。这种“不吃公款吃个人”“不进酒店进餐馆”的行为,本质上是纪律意识的“滑坡”。
二是“熟人社会难拒绝”的人情困扰依然存在。市场监管部门与企业、个体工商户接触频繁,个别同志面对“老板递烟倒酒”“熟人说情捧场”时,容易产生“抹不开面子”的心理。今年x月,我在走访一家食品加工企业时,企业负责人私下说:“有时候请监管人员吃个便饭,不为别的,就想让他们多来指导指导,帮我们规范生产流程。”这句话看似“客气”,实则暗藏“围猎”风险。如果我们放松警惕,今天接受一顿饭,明天可能就会在执法中“网开一面”,最终损害的是市场监管的公信力。
三是“重业务轻作风”的倾向仍有显现。个别股室负责人认为“市场监管任务重、压力大”,对干部职工的日常监督管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某业务股在今年组织的食品安全培训中,安排参训人员到景区附近餐馆就餐,理由是“培训时间长,需要放松一下”,但未严格执行“培训用餐标准”,造成了不良影响。这种“重业务指标、轻作风建设”的思想,本质上是本末倒置,必须坚决纠正。
同志们,问题查摆不能“隔靴搔痒”,必须“刺刀见红”。以上三个现象,既有客观环境的诱因,更有主观思想的松懈。我们既要看到“违规吃喝”的表象,更要深挖背后的“责任缺失”“监督缺位”“制度空转”问题,真正把“病灶”找准、把“病根”挖透。
三、靶向施策,在整改落实中强化“管”的硬约束——从“当下改”看“长久立”,必须健全机制筑牢作风防线
整治违规吃喝问题,关键在“严”,要害在“治”。我们要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既要用“硬措施”解决突出问题,更要用“软文化”培育清风正气。结合全局实际,我提四点具体要求:
第一,扎紧“制度笼子”,让“不能腐”成为硬约束。制度管根本、管长远。我们要对照《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市场监管系统工作人员与市场主体交往行为规范》等文件,修订完善《县市场监管局公务接待管理办法》《商务活动用餐标准细则》,重点明确“五个严禁”:严禁超标准、超范围公务接待;严禁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安排的宴请;严禁借调研、检查之名违规聚餐;严禁以加班、值班为名搞“工作餐变通”;严禁酒后驾车、酒后执法。同时,建立“公务用餐备案制”,要求所有公务活动用餐必须提前填写《备案表》,注明时间、地点、人员、事由,经分管领导审批后方可实施,杜绝“先吃后报”“虚列事由”等问题。
第二,擦亮“监督眼睛”,让“不敢腐”形成强震慑。监督是最好的保护。我们要构建“三位一体”监督体系:纪检组要发挥“探头”作用,通过明察暗访、随机抽查、交叉检查等方式,对公务接待、商务活动开展常态化督查;办公室要发挥“管家”作用,每月公示全局公务用餐费用,接受干部职工监督;各党支部要发挥“堡垒”作用,通过组织生活会、廉政谈话等方式,及时提醒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特别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在局官网、微信公众号设立“违规吃喝问题举报专栏”,公布xx小时举报电话,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即报即查、查实即办”,典型案例公开通报曝光,形成“查处一案、警示一片”的震慑效应。
第三,厚植“廉洁文化”,让“不想腐”成为自觉追求。作风问题的根源在思想。我们要把廉洁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组织干部职工参观廉政教育基地、观看《零容忍》等警示教育片,用“身边案”警醒“身边人”;开展“家风助廉”活动,通过家属座谈会、廉洁承诺书等形式,引导干部管好“八小时外”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选树“廉洁标兵”,对在执法检查中严守纪律、拒绝宴请的同志进行表彰奖励,让“以清为美、以廉为荣”成为市场监管人的共同追求。
第四,坚持“严管厚爱”,让“干成事”与“不出事”有机统一。整治违规吃喝不是为了“整人”,而是为了“护人”。我们要把严管与厚爱贯穿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一方面,对顶风违纪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另一方面,对受到不实举报的干部及时澄清正名,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同时,要关心干部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合理安排工作任务,避免“白加黑”“五加二”式的过度加班,从源头上减少“违规聚餐”的诱因。
同志们,整治违规吃喝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作为市场监管系统的党员干部,我们肩负着守护民生安全、维护市场秩序的重任,必须在作风建设中走在前、作表率。希望大家以此次学习研讨为契机,把“严”的标准立起来,把“实”的作风树起来,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护航市场监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县打造“放心消费之城”“营商环境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在集中整治违规吃喝问题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姐妹们:
大家好!
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围绕“抵制违规吃喝”这一主题交流学习,我深感责任重大、意义特殊。作为一名长期在妇联办公室工作的文秘人员,我既是各项纪律要求的执行者,也是妇联干部队伍形象的“观察员”。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违规吃喝问题虽经多轮整治,但仍有个别党员干部心存侥幸、顶风违纪,甚至从“舌尖上的腐败”演变为“围猎”干部的“突破口”。对我们妇联干部而言,身处联系妇女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一言一行都关乎党和政府在妇女群众中的形象,更需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警觉,把抵制违规吃喝作为锤炼党性、严守纪律的“必修课”。结合近期学习思考和工作实际,我从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体会。
一、从“舌尖上的微腐败”看妇联干部的特殊责任——必须把准“政治关”,答好“初心卷”
记得去年参与整理县纪委监委典型案例汇编时,有这样一个案例让我深受触动:某乡镇妇联主席在走访困境儿童家庭时,接受家长递来的一篮土鸡蛋,虽价值不足百元,却因未按规定报备,被群众举报后受到党内警告处分。通报里有一句话让我反复琢磨:“妇联干部的‘小便宜’,吃掉的是妇女群众的信任感。”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违规吃喝绝不是“小事小节”,而是关系妇联组织政治属性的“大问题”。
第一,违规吃喝是“四风”问题的“寄生体”,必须从政治高度认清其腐蚀性。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数据显示,xxxx年查处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中,违规吃喝占比达xx.x%,且呈现出“不吃公款吃老板”“不吃本级吃下级”“虚列开支搞变通”等隐形变异特征。对我们基层妇联来说,虽然没有“大权在握”的显眼权力,但日常工作中与乡镇(街道)、村(社区)干部、企业代表、社会组织负责人接触频繁,一些别有用心者可能以“妇女工作辛苦”“感谢支持”为借口,用“一餐饭”“一壶酒”拉近关系,实则是“围猎”干部的“糖衣炮弹”。去年我们下村调研时,有位村妇联主席曾私下说:“有些企业老板来村部捐物资,顺便请我们吃个便饭,大家都推脱不掉,怕伤了和气。”这句话点出了问题的关键——基层干部往往因为“抹不开面子”“怕影响工作”而放松警惕,却不知每一次“下不为例”都是在透支群众信任,每一次“盛情难却”都是在为腐败滋生埋下隐患。
第二,妇联干部是“娘家人”的“形象窗口”,必须从职责使命看透其示范性。妇联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我们的作风直接关系妇女儿童对党的感情。我在办公室工作期间,曾参与组织过“最美家庭”评选、妇女创业培训等活动,接触过许多朴实的妇女姐妹。记得有位农村妇女在参加完县妇联组织的技能培训后,拉着我的手说:“你们大老远来给我们上课,中午就吃碗面条,比我家过年还实在,这样的干部我们信得过!”这句话让我至今难忘——妇女群众对干部的评价,往往就藏在一顿饭的“标准”里、一次接待的“细节”中。如果我们自己都管不住“嘴”,又何谈教育引导妇女群众崇廉尚洁?去年县妇联开展“廉洁家庭”创建活动时,一位获奖的社区妇联主席在发言中说:“我常跟家人说,咱们不图吃多好、喝多贵,只要干干净净做人,姐妹们才会愿意跟咱们掏心窝子。”这正是妇联干部应有的觉悟:只有自身作风正派,才能让妇女群众感受到“娘家人”的温暖可信;只有守住“舌尖上的纪律”,才能挺直腰杆为妇女儿童发声办事。
第三,抵制违规吃喝是“纠治顽疾”的“先手棋”,必须从作风建设悟透其紧迫性。从近年来各级巡视巡察反馈的问题看,基层“酒桌文化”仍有残余,一些干部存在“吃点喝点是小事”的侥幸心理。就我们县妇联而言,虽然近年来未发生重大违规吃喝问题,但在日常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苗头性倾向:比如下村调研时,个别干部觉得“基层同志热情,不吃反而显得生分”,被动接受超标准接待;比如组织妇女活动时,为了“活跃气氛”,安排了超出预算的工作餐;再比如与企业对接妇女创业项目时,对对方提供的“商务宴请”没有坚决拒绝。这些看似“人之常情”的行为,实则是纪律意识淡化的表现。去年办公室在整理年度考核材料时发现,有x个乡镇妇联在报备接待费用时存在“拆分账单”“虚列事由”问题,虽未造成严重后果,但暴露出我们在制度执行上的“宽松软”。这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抵制违规吃喝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一阵风”,而是“持久战”。
二、从“八小时外”的生活圈看妇联干部的风险隐患——必须把牢“行为关”,守好“廉洁线”
办公室工作的一大特点是“接触面广、信息量大”。我在整理干部廉政档案时发现,不少违纪干部的“第一次”往往发生在“八小时外”:有的是同学聚会时被“劝酒”,有的是老乡走访时被“设局”,有的是朋友帮忙时被“拉拢”。对妇联干部来说,我们的社交圈同样复杂——既要联系女企业家、女干部,又要服务农村妇女、单亲妈妈,稍不注意就可能陷入“人情陷阱”。结合近年来的监督执纪案例和自身工作体会,我认为妇联干部的廉洁风险主要集中在三个“场景”中。
一是调研走访中的“热情接待”。妇联干部下基层调研是常态化工作,从村(社区)妇联到企业妇委会,从“妇女之家”到“儿童之家”,每到一处都可能遇到热情的接待。记得去年跟随分管领导到某山区乡镇调研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村妇联主席特意杀了自家养的鸡,煮了一锅“土鸡汤”,说“这是咱们山里最实在的东西,你们一定要尝尝”。当时领导笑着婉拒:“咱们这次来就是听真话、察实情,饭就不吃了,等以后工作做出成绩了,再请你们吃庆功饭。”这个细节让我深受教育——群众的热情需要回应,但纪律的底线不能逾越。后来我们在调研制度中明确要求:“下村调研一律在村部食堂用餐,按标准缴纳伙食费;确需在农户家中就餐的,需提前报备并留存菜单,费用由个人承担。”这一规定实施后,基层同志普遍反映:“干部更接地气了,我们汇报工作也更实在了。”
二是帮扶慰问中的“情感绑架”。妇联承担着困难妇女儿童帮扶的重要职责,逢年过节走访慰问是常规工作,但也容易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去年春节前,我们到一位单亲妈妈家中走访,她拉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