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公寻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VIP免费

提纲: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内涵

  (一)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

  (二)关键共性技术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三)产业耦合协同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形式

二、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规划布局不合理

  (二)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不强

  (三)多元包容产业政策体系不健全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加强构建产业生态引领的产业耦合协同支撑体系

  (二)加大推进全程赋能应用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

  (三)加快完善制度—市场双元驱动的产业政策协同体系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024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当前,部分地区因担忧本区域产业发展“掉队”,盲目规划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导致新旧产业协同布局发展存在分离,产业政策出台缺乏协同效应,难以抓住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统筹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因此,亟需理清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路径,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内涵

(一)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

新质生产力能够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致力解决当前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各地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实现集约化发展方式,建立创新型经济结构。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推动我国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关键共性技术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新质生产力是技术创新主导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强调基于跨企业的数据、劳动力、资本、资源等多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致力构建以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提升产业生态中共有要素的综合利用质量,摆脱依靠人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海量投入的传统增长模式,实现产业边际成本的有效降低。

(三)产业耦合协同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形式

新质生产力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在各类产业中深度融合应用,创新不同产业在空间组合和时间连接的相互作用,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构,能够提升产业间的耦合协同水平,形成具有复杂结构的产业生态体系,助力企业加快适应多元化需求的市场环境,有力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风险。

二、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规划布局不合理,产业协同支撑发展程度偏低

当前各地区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解认知存在偏差,一些地区未能真正认识到传统产业对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支撑作用,以及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反哺牵引作用,导致新旧产业之间缺少发展合力。从各省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看,28个省份提出发展新材料产业,27个省份提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25个省份提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22个省份提出发展人工智能,21个省份提出发展生物制造,19个省份提出发展低空经济,18个省份提出发展新兴储能,各地产业呈现高度“同构化”现象,多产业协同发展程度偏低[1]

(二)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不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受阻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产业发展是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其关键在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应用。目前,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过于发散,未能聚焦共性问题,产业技术标准相对独立,技术创新局限在各自领域,难以形成高效的合力。如煤电深度调峰改造,为响应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煤电机组逐渐从电量型电源向调节型电源转变,但是目前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主流技术与低碳化改造技术之间并不兼容,甚至会增加机组的碳排放强度。

(三)多元包容产业政策体系不健全,政策协同效应有待释放

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需要统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产业政策向产业链、政策链协同转变。囿于我国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实施的路径依赖,当前我国仍以选择性产业政策为主,多元包容产业政策体系建设不健全,产业政策协同效应不明显。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到煤电机组掺烧生物质发电技术,2005年以来已在华电等发电厂示范运行,但是由于掺烧改造技术成熟度不够,燃料收储运体系尚未建立,造成燃煤锅炉掺烧生物质技术标准还没确定,应用效果未展现出明显经济效益,而上述新出台的政策文件对此并无明显反馈调整。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加强构建产业生态引领的产业耦合协同支撑体系

一要系统推进多类产业集群布局,根据各区域产业资源禀赋,系统优化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布局关联和产业协作,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融合统筹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合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4、如遇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搜索资料
我的下载
会员中心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2266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