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双向奔赴”催生新质生产力“聚变效应”
据7月22日《经济日报》报道,今年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3.3%。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际经贸秩序遭受重创的背景下,我国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经济发展模式正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决胜未来的重大战略抉择。从AG600两栖飞机斩获民航“双证”,到“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问鼎全球,再到“东方超环”核聚变实验装置刷新世界纪录,中国科技创新的“硬核”叙事正迎来金融资本的“深情注脚”。可以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9.5%的增速背后,是科技与金融“双向赋能”形成的创新生态——这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发展逻辑的重构。
创新驱动的“化学反应”需要金融催化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万亿的“天文数字”,恰与1.7万亿科技创新贷款形成镜像呼应。中科创星26.17亿基金“七成押注原始创新”,印证了硬科技投资正从“风险规避”转向“长周期陪伴”。这种转变绝非偶然:我国研发(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已接近2.7%, 超过欧盟平均水平,当38.1万家企业在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实现“链式对接”,科技金融已从单纯输血进化为造血系统的关键构件。
破壁攻坚需要“金融工具箱”的精准供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