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
自2023年在地方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重要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及其实践要求、方法论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多篇文章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重要论述。比如,《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强调,“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等。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要深刻把握全要素生产率的涵义,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尽快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新质生产力拓展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涵义
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生产能力的发展,并在生产要素的发展中具体表现出来。马克思概括了劳动过程中的简单要素,包括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这三个要素归结起来,就是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即劳动者和生产资料。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涵,并结合新发展阶段的要求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凝聚了我们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邃理论洞见,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识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劳动生产率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创新首先表现为拓展和深化了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强调了各类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生产率的概念。这一优化组合的质变过程,集中体现为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核心标志的科学论断。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全要素生产率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生产率的概念,新质生产力理论拓展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涵义。
准确把握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与测算
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如何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质量?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经济学者们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测度、可操作性的概念和指标。比如,劳动生产率就是经济学家们常用的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指标,但这种主要测算单要素生产率的方法由于没有考虑到资本、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常常无法全面衡量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更全面地度量生产效率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全要素生产率这一全面反映生产率的指标应运而生。1942年,荷兰经济学者丁伯根提出这一概念。1954年,美国经济学者戴维斯进一步明确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1957年,美国经济学者索洛将总产出表征为资本、劳动两种生产要素与“索洛余值”共同作用的结构,并在数量上建立了关于产出增长率、要素投入增长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核算方法,将其称为“索洛余值法”。关于生产率的具体测度方法比较多,但目前最为接受和可操作的衡量指标主要是通过索洛余值法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就是剔除资本和劳动要素贡献之外的不可观测部分,任何影响经济增长且不可观测的因素都可归于全要素生产率。这种处理也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备受争议,特别是对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理解容易存在误区。例如,有的人混淆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技术进步,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简单等同于技术进步,而忽视了技术进步以外的其他因素变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此外,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数据来源不同,得到的结果也相差较远。因此,需要理性认识全要素生产率,尤其是对通过实证方法计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数字要正确解读。
尽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存在各种争议,但这并不妨碍全要素生产率成为宏观经济领域中研究竞争水平、经济增长与收入等问题的一个核心概念。从经济增长角度来看,全要素生产率等同于实际产出增长与要素投入增长的差值,反映了各国家(地区)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即包含技术进步在内的各种因素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变动往往带来的是经济增长在量上的变化,有学者称之为“汗水型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带来的是经济增长在质上的变化,有学者称之为“智慧型增长”。科技创新、结构升级、管理方法、资源配置方式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全要素生产率这个指标的测算中。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和经济持续发展,要素投入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不断降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在推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全要素生产率不能实现提升,那么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将面临严峻挑战。比如,美国、德国等较早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