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要在服务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善作为
教育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交汇点,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首先要建设教育强国,而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力量,更是在服务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所在区域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提出了新质生产力概念,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地方高校是所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高层次人才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朝气蓬勃有为青年最多的地方,有责任有使命成为区域产业升级急需人才的培养地、科技创新人才的集聚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孵化器,在推动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善作为。
在培养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急需人才上善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一种先进生产力,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加以数字赋能、技术改造,围绕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和新发展理念要求,布局新产业,发展新经济,形成新动能。地方高校要保持市场敏锐性,紧密对接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技术服务变化:一方面,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使学科布局、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布局相适应,让新入学学生的专业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充分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要。另一方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采用微专业、辅修第二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等多种形式,对在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方向进行优化,缩短适配人才的输出时间,为地方产业升级改造赢得人才支撑的先机。
此外,还应利用好现代产业学院这个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抓手。现代产业学院设立的目的就是要发挥多主体协同育人的优势,强化人才培养的适配性,形成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充分发挥现代产业学院的协同育人功能,把产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转化为现代产业学院学生的课程设置和实践锻炼要求,及时培养出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产业急需人才。
在助推地方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上善作为。身处非省会城市的企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企业,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住难,企业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缺乏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支撑,所处地方高校要发挥创新人才集聚的独有作用。地方高校具有先天优势,最有利于了解和掌握地方企业发展情况,最有利于校企之间形成稳定长久的合作机制,也最有利于得到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等地方政府部门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和推动。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大力推动学校高层次人才经常性入园进企,甚至在没有教学任务时入驻企业挂职、兼职,把产业升级、企业技术创新等产业实践问题转化为学校教师的科研攻关课题,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二是围绕地方重点产业链、主导产业集群建强学科。围绕所在地方重点产业链、主导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布局重点发展学科,一方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强学科师资队伍,为地方产业发展储备人才,另一方面加大资源投入,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科研条件,更好赋能科技创新和服务产业发展。三是校企合作,人才共引成果共享。由高校和企业建立合作机制,比如企业出资学校出编、引进人才的成果产出由校企双方共享,这样既减少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