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确把握区域特征差异
二、精准实施差异化战略
三、实施差异化战略需把握的两大关键原则
“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化战略选择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重塑区域竞争优势、实现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的核心路径。新质生产力的生命力在于深深植根于特定区域的独特土壤,与当地的资源禀赋、历史积淀、现实条件和未来潜力紧密结合。中国地域辽阔,各区域在自然地理、经济基础、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等方面差异显著。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培育新质生产力必须摒弃“一刀切”的思维定式,坚定不移地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特色发展”之路,方能最大限度激发区域潜能,形成优势互补、各展所长、协同联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一、准确把握区域特征差异
明晰“因地制宜”战略内涵,需深入剖析我国主要区域类型及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与核心差异。
创新策源地与科技中心型区域。如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及长三角创新活跃城市(杭州、南京、苏州、合肥等)。其优势在于创新资源高度集聚、高端人才荟萃、科研实力雄厚、市场机制完善、国际联系紧密,是国家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的主力,拥有顶尖高校院所、国家实验室、大量科技人才与风险投资,孕育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头部科技企业与“独角兽”,创新生态系统完善,知识溢出效应显著。这类区域最有条件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孵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成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与全球科技竞争的“排头兵”。此类地区发展的挑战在于,如何在激烈国际竞争中持续领先,攻克“卡脖子”技术;如何疏解非核心功能,缓解“大城市病”;如何有效发挥创新龙头辐射带动作用;如何在技术探索前沿率先建立伦理规范与治理框架。
先进制造业基地型区域。如珠三角(大湾区非核心城市)、长三角腹地、山东半岛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其优势在于雄厚的工业基础、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规模庞大的熟练技术工人队伍及广阔市场腹地,产业化与工程化能力强,能快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大规模生产与市场应用,是承接技术扩散、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先进制造)的关键载体,是保障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中坚力量。此类地区发展的挑战在于,如何加速推动庞大传统制造业存量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附加值及全球价值链地位;如何增强本土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链主”和“专精特新”企业,避免技术依赖和“中等技术陷阱”;如何在承接转移中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与环境污染;如何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实体经济综合成本。
传统工业基地与资源型区域。如东北老工业基地、山西煤炭基地、内蒙古能源重化工基地及西部部分资源富集区。这类区域为国家早期工业化和能源保障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或保有特定工业基础(如东北装备制造、航空航天)、丰富能源矿产资源或独特农林牧渔及生态资源。此类地区普遍面临严峻挑战:产业结构单一、路径依赖严重,过度依赖传统产业或资源开采;体制机制束缚多,市场化改革滞后,营商环境待改善;部分区域资源枯竭或生态破坏问题突出;人才(尤其高端创新人才)持续外流;历史包袱(如国企办社会、职工安置)沉重。这些区域培育新质生产力任务艰巨,需付出巨大努力。
农产品主产区与重要生态功能区。如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粮食主产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大小兴安岭、南方丘陵山地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其首要战略功能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优势在于丰富的农业资源或优良生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