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稳“思想之舵”
(一)学得透、悟得深
(二)看得清、站得稳
(三)知敬畏、守底线
二、挥出“整风之剑”
(一)盯得紧、抓得实
(二)察得深、挖得透
(三)敢较真、动真格
三、筑牢“长效之基”
(一)建机制、补短板
(二)织天网、压责任
(三)严问责、强执行
学习2025年违规吃喝问题研讨发言材料
同志们:
饭桌之上见人心,细节之间照作风。一顿饭,吃出的是规矩还是任性?一张桌,摆出的是真情还是人情?看似小节的吃喝背后,映射的是党性观念、权力边界和纪律意识。近期,河南信阳、罗山多名干部因学习教育期间违规吃喝被集中通报,一份通报,两地震动;一张餐桌,砸掉的是形象,撼动的是根基,也再次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向了舆论与监督的聚光灯下。
作风不是细枝末节,而是检验忠诚度的一把尺;八项规定也不是“纸面倡议”,而是动真碰硬的“铁纪硬规”。从“吃吃喝喝”这一老问题切入,反映出“四风”问题的顽固性、隐蔽性,也警示我们:小节不守,终酿大祸;底线一破,必有余震。
结合今天会议研讨主题,围绕如何持续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防治违规吃喝问题,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从三个方面谈一谈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一、把稳“思想之舵”,用理想信念筑牢底线
(一)学得透、悟得深,才能走得正、行得远
思想上的“导航仪”不精准,行动中的“方向盘”就难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员干部必须把理论学习摆在首位,把思想建设作为根本任务。八项规定的意义,绝不是“八条规定”的简单列举,而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一种强烈的制度自觉。
要真正学懂弄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不止于“读完了”“抄写了”,更要内化为心中的标尺、行为的准则。当前,我们身处改革攻坚期、利益调整期、风气转型期,各类诱惑“换马甲”、变伪装,稍有松动便可能偏航。
必须把学习当作“修枝剪叶”的过程,把自省当作“正本清源”的习惯,在理论中找立场,在立场中强信仰,让“心中有光”,才能“脚下有路”。
(二)看得清、站得稳,才能守得牢、立得正
作风问题不是表面现象,而是政治生态的“晴雨表”。八项规定实施十余年,从压缩会议数量到规范公务接待,从清理楼堂馆所到严控公款吃喝,每一项都是向“顽疾痼疾”动刀。可问题并未彻底根除,一些变种苗头仍在潜滋暗长。关键就在于,一些干部看问题“隔着玻璃”,想问题“浮在水面”,对纪律敬而不畏,对规矩知而不守,最终走偏了方向,丢掉了立场。
我们要摒弃“习惯性应付”“惯性式下沉”的思维惯性,真正从政治立场上找准坐标、从群众立场上摆正位置,把作风建设视作政治本分,而不是临时任务。
只有认清了八项规定背后的政治逻辑,才能避免“只看规定、不看政治”的技术性误区,真正守住“规矩之地”、立稳“信仰之基”。
(三)知敬畏、守底线,才能收得住、撑得牢
一张餐桌,考验的是政治立场;一次宴请,暴露的是权力边界。一些干部从“吃个便饭”开始,到“管不住嘴”再到“撂下底线”,最终走向纪律深渊。信阳、罗山的通报案例并非个例,而是“前车之覆”的现实提醒。
我们要深刻认识,任何“讲人情、走关系”的饭局背后,都可能潜伏“围猎链”“交易场”。要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把“案中人”当“镜中人”,以案为鉴、警钟长鸣。
同时,还要把纪律规矩讲清楚、讲到位,让警示教育“拧一次螺丝、不松一口气”;要加强日常谈心谈话、提醒约谈,不让干部在模糊地带“试水”、在灰色地带“试探”。敬畏是心头那根弦,收得住,才经得起诱惑;撑得牢,才能挑得起担子。
二、挥出“整风之剑”,用动真碰硬拔除病灶
(一)盯得紧、抓得实,才能管得住、治得准
违规吃喝不是作风建设的“边缘问题”,而是影响党风政风的“深水顽疾”。一些人仍抱有侥幸心理,躲进“单位小圈子”、钻进“关系保护伞”,用“化整为零”“借机行事”等方式掩人耳目,把吃喝搞得更加隐蔽、更具迷惑性。
要真正下“绣花功夫”,紧盯重点领域、关键时间节点和风险岗位,坚持“清单式排查”“闭环式整治”,从预算审批、报销流程、接待安排等链条入手,把住源头、盯紧过程、严查结果,推动作风监督从“看得见”转向“看得深”“管得牢”。不能让“吃一顿没事”成为下不为例,更不能让“别人也这样”成为自我放纵的借口。
(二)察得深、挖得透,才能治得细、改得实
“四风”问题的最大隐患,不是显性的“吃喝场面”,而是隐性的“心理松弛”。一些干部深谙“规避之术”,把违规吃喝变成“谁请都行、自己不掏”;把违规接待伪装成“内部交流、增进感情”;甚至把“你知我知”的沉默,变成了默认的默契。
我们必须敢于揭盖子、亮丑相,聚焦问题的“沉水层”、制度的“空当口”,对那些“改头换面”“挂羊头卖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