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基层连队干部队伍状况
(一)基本情况
(二)面临的主要压力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工作负担过重
(二)关心关爱不够
(三)容错纠错机制不完善
(四)激励机制不完善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
(二)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
(三)作风建设还不够深入
(四)保障措施还不够有力
四、对策建议
(一)持续深化基层减负
(二)完善保障激励机制
(三)健全容错纠错机制
(四)强化正向激励导向
(五)加强组织领导
关于落实基层干部关心关爱营造干事创业氛围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在师市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基层连队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在推动连队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服务职工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调研中也发现,部分连队干部存在工作负担过重、担当作为精气神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工作效能和干部队伍活力。为深入了解情况,破解难题,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根据师市党委安排,本人带队深入基层连队开展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基层连队干部队伍状况
(一)基本情况
通过走访调研,我连现有连队干部15名,平均年龄42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73%。这支队伍总体政治素质较高,工作能力较强,能够较好地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2024年以来,连队干部带头抓好春耕生产、秋收工作,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化解职工矛盾纠纷58起,在防汛抗洪、森林防火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为连队各项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连队“两委”换届中,连队干部得到职工群众的充分认可和信任,选举满意率达95%以上。
(二)面临的主要压力
尽管基层连队干部队伍整体状况良好,但在工作中也承受着较大压力。经统计,连队干部人均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节假日加班已成常态。连队承担的工作任务涉及生产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维稳戍边等多个领域,需要协调处理的事务繁杂琐碎。上级部门督查检查考核较多,平均每月接待各类检查5次以上,需要准备的台账资料、汇报材料多达十余种。各类微信工作群、钉钉群超过20个,每天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巨大。部分连队干部反映,经常感到“5+2”“白加黑”,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考核,真正用于抓生产、谋发展、解民忧的时间和精力不足。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工作负担过重,基层干部疲于应付
从调研情况看,基层连队干部工作负担过重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会议过多过频,占用大量时间精力。据统计,连队干部每月参加各级各类会议平均达15次以上,涉及党建、生产、维稳、民生等多个领域。有的会议层层开、反复开,上级开完下级开,会议套会议,导致连队干部疲于奔命。有的会议时间安排不合理,正值农忙时节还要求参加,影响生产工作正常开展。有的会议内容空泛,照本宣科,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基层干部普遍反映“开会多、议事少,传达多、研究少”。会议过多不仅占用干部大量时间,更分散了抓落实的精力。
督查检查考核名目繁多,应接不暇。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连队平均每月接待各类督查检查考核5次以上,涉及综治维稳、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有的检查事前不通知,临时要求准备材料;有的检查标准不统一,同一项工作不同部门检查要求不一样;有的检查重形式轻内容,过度注重台账资料,要求制作各类展板、图册,增加基层负担。部分连队干部反映,“一个月接待五六个检查组,光准备材料就要花费大量时间,真正用在干实事上的精力不多”。
填表报数任务繁重,占用正常工作时间。各类统计报表、信息报送任务繁重,成为基层干部的一大负担。据不完全统计,连队每月需要填报各类表格、统计数据超过30项,涉及人口、土地、生产、收入等多个方面。有的统计口径不一致,同一数据不同部门要求提供的格式不同;有的报表时限要求紧,经常是今天通知明天就要;有的信息重复报送,基层疲于应付。此外,各类微信工作群、钉钉群过多,每天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巨大,“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问题较为突出。
(二)关心关爱不够,基层干部待遇偏低
基层连队干部长期扎根一线,工作条件艰苦,但在待遇保障、成长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经济待遇偏低,生活压力较大。从调研情况看,连队干部收入水平总体偏低,平均月收入不足5000元,与其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责任不相匹配。部分连队地处偏远,生活成本较高,加之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支出,连队干部经济压力较大。由于收入待遇低,部分优秀年轻干部流失,影响基层干部队伍稳定。有的连队干部为了增加收入,不得不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其他工作,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工作精力。
职业发展空间有限,上升通道不畅。基层连队干部晋升渠道相对狭窄,“天花板”现象较为明显。许多连队干部在基层工作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职务职级长期得不到晋升,发展前景不明朗。虽然近年来推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指标少、晋升慢等问题。部分优秀基层干部虽然工作成绩突出,但由于学历、年龄等条件限制,很难得到提拔使用。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导致部分干部工作热情减退,“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消极心态有所抬头。
工作条件较差,保障措施不够完善。部分连队办公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办公设备和设施。有的连队办公用房年久失修,冬冷夏热;有的缺少电脑、打印机等基本办公设备,影响工作效率。基层干部体检、休假等制度落实不到位,部分干部长期超负荷工作,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有的连队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干部下连入户开展工作困难较大。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三)容错纠错机制不完善,干部不敢担当作为
在推进改革发展过程中,基层连队干部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但容错纠错机制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干部的手脚,影响了担当作为的积极性。
容错纠错政策可操作性不强。虽然上级出台了容错纠错相关政策文件,但在实际执行中,对哪些情形可以容错、容错的标准是什么、容错的程序如何等问题,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政策规定原则性强、操作性弱,导致基层在具体执行时难以把握。部分干部对容错纠错政策理解不透彻,担心“容错”变成“纵容”,不敢大胆探索创新。有的干部认为,即使符合容错情形,也可能在干部考核、选拔任用时受到影响,因而在工作中过于谨慎,不敢突破常规。
追责问责泛化问题较为突出。在工作中,部分部门和单位存在问责泛化、简单化倾向,动辄就问责、处分,没有充分考虑客观因素和历史背景。有的对改革创新中出现的失误不分情况一律追责,挫伤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有的在督查检查中发现问题,不问原因、不看实际,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基层干部,导致“干得越多,错得越多,责任越大”。追责问责泛化问题,使部分干部产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心态,工作中畏首畏尾、不敢担当。
澄清保护机制不够健全。对受到不实举报、错告诬告的干部,澄清正名工作开展不及时、不到位。有的干部虽然最终查明是不实举报,但在调查期间已经给本人造成较大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有的澄清正名工作仅限于内部通报,没有在适当范围内公开澄清,难以消除不良影响。澄清保护机制不健全,导致一些干部担心“跳进黄河洗不清”,在工作中变得消极被动,不愿承担重要任务。
(四)激励机制不完善,干部缺乏工作动力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调动干部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但从调研情况看,当前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
考核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现行考核评价体系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数据轻实绩、重短期轻长期等问题。有的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过分强调量化指标,忽视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有的考核方式单一,主要依靠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对实际工作成效关注不够。有的考核结果运用不充分,“干多干少差不多、干好干坏一个样”现象依然存在,挫伤了先进干部的积极性。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难以真正发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表彰奖励力度不够。虽然每年都会开展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但表彰面较窄、奖励力度不大。有的表彰活动流于形式,轮流坐庄、平衡照顾现象时有发生,真正干得好的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奖励。物质奖励标准偏低,对干部的激励作用有限。精神奖励方式单一,主要是发荣誉证书、通报表扬,缺乏更多元化的激励手段。表彰奖励力度不够,难以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正向激励导向不够鲜明。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对基层工作经历重视不够,一些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业绩突出的干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提拔。有的单位在选拔干部时,过分强调学历、专业等硬性条件,而对工作实绩、群众口碑等软性指标关注不够。有的提拔任用缺乏向基层一线倾斜的明确导向,使基层干部感到付出得不到回报,影响工作积极性。正向激励导向不够鲜明,不利于引导干部到基层一线建功立业。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
部分领导干部对基层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有的领导干部习惯于坐在机关发号施令,对基层实际情况了解不深,布置工作时不考虑基层承受能力,层层加码、随意摊派。有的对基层减负工作重视不够,停留在口头上、文件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有的对基层干部的辛苦付出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关心,认为基层干部就应该多干活、多吃苦,忽视了对他们的关心关爱。思想认识不到位,是导致基层负担过重、干部关心关爱不够的重要原因。
(二)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
现行的一些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基层负担。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导致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协调,重复检查、重复报表问题突出。考核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过分强调痕迹管理,导致基层干部把大量时间精力用在应付检查、留痕上。权责不对等问题较为突出,基层连队承担的事务越来越多,但相应的人员编制、经费保障、政策支持没有同步跟上。这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三)作风建设还不够深入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是加重基层负担的重要根源。有的部门和单位习惯于开会发文,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不注重实际效果。有的热衷于搞“痕迹管理”,过度强调留痕,要求基层提供大量照片、视频、文字材料,增加基层负担。有的搞“责任甩锅”,把本该由上级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层层下压,让基层承担过多职责。有的搞“指尖上的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