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市科技局2023年工作总结5
3.市科技局2023年工作总结与2024年工作计划10
一、2023年各项工作成效
(一)聚焦企业主体
(二)聚焦创新制胜
(三)聚焦科技人才
(二)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三)推动科技产业融合发展
(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一、2023年工作情况
(一)聚焦科技自立自强
1.推动重点指标精准攻坚
2.推动科创主体倍增提质
3.推动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4.推动科创人才集聚发展
5.推动科创成果高效转化
(二)聚焦科创载体提质拓面
1.高水平推进大孵化集群建设
2.高标准招引落地重点平台
3.高质量整合提升科创平台
(三)聚焦创新生态构建
1.全省首创“科技副总”工作
2.构建XX企业科创指数评价体系
3.打造一流的科技金融环境
4.推动科技赋能共同富裕
二、2024年工作计划
(一)锻造指标提升强引擎
1.全力提升重点指标
2.全力推进重大项目
(二)锻造企业创新引领力
1.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2.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3.继续深化“科技副总”工作
(三)锻造科创载体策源力
1.做强孵化集群
2.做优科创平台
3.做大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四)锻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1.强化优质人才引育
2.引导优质项目落地
(五)锻造创新生态吸引力
1.深化企业创新评价体系应用
2.打造一流的科技金融环境
市科技局2023年度工作总结汇编(3篇)
目录
1.
市科技局2023年度工作总结 2
2.市科技局2023年工作总结 5
3.市科技局2023年工作总结与2024年工作计划 10
市科技局2023年度工作总结
今年来,XX市科技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以“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工作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强市、人才强市首位战略,综合评价指标绝对值走在全市前列,科技人才实现绍兴、XX两个零的突破,高能级平台增量提质服务产业效能凸显,海外研发机构走向国际互动交流。
一、2023年各项工作成效
(一)聚焦企业主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一是持续引导企业研发活动。深入推进规上企业研发费用“清零行动”,1-11月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4.57%(居绍兴第2)。着眼自主创新继续扩大企业研发机构基数,省级研发机构入选数居绍兴第一,基本实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二是继续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深入实施“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专项行动,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82家,均为绍兴第一。1-11月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XX亿元,同比增长24.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XX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5.6%。三是高效推进成果合作转化。主动对接全国高校院所开展校地合作,激发企业研发创新动能,全年达成项目合作56只,申报2024年度省“尖兵”“领雁”攻关项目10只,新产品通过技术鉴定185只,共实现技术交易额超XX亿元。赛思倍斯(绍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成功发射超低轨道卫星,填补民企航天领域空白。
(二)聚焦创新制胜,加快打造战略科技力量
一是高能级平台效能凸显。浣江实验室、中俄(XX)国际实验室、西交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共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17家,申请发明专利88件。浣江实验室成立航天大数据智能应用中心和院士工作站,申报入选国家级引才计划7人,承载“火炬计划”5人次、绍兴“名士之乡”12项次;中俄(XX)国际实验室承载“火炬计划”1人次;西交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承载“火炬计划”1人次。二是产业创新平台扩面提质。贯彻高能级平台开放发展的思路,协助中俄(XX)国际实验室、万安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分别在俄罗斯、匈牙利等地区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持续引入优质创新资源,牵头与意大利意中友协签署框架性协议共建中意国际技术创新中心开展国际化科研合作,签约共建港科大-XX联合创新中心、上海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加大双创载体培育力度,新增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1家、绍兴市级孵化器1家、绍兴市级众创空间1家、绍兴市级星创天地3家。三是G60创新港强基壮大。1-11月份G60创新港18只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额XX亿元,完成率为103.2%。开展绍兴科创走廊“四榜竞赛”活动,制作《XXG60创新港宣传片》、《创新制胜 驱动未来——XX科创大走廊宣传片》,集中展示XXG60创新港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建设、典型案列等情况。
(三)聚焦科技人才,强化创新要素集聚效应
一是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围绕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出台《XX市扎实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2023年工作要点》《XX市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加大科技金融扶持,修订出台《关于高水平建设科技创新强市的政策意见》《XX市银行业支持科技企业和人才创业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目前已兑付科技政策资金XX亿元,发放创新券XX万元,发放“科创贷”共计XX万元,惠及科技人才企业超800家次。二是服务质量持续优化。牵头编制金属加工产业链规划,制定《XX市金属材料及加工产业链提升发展方案》,成立XX市金属材料加工产业链检验检测共享联盟,高效协同部门联动,推动金属产业链提档升级。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设“科技沙龙”“政企服务联盟”定期组织企业研讨解决产业及企业发展难题。落地执行《XX市科技局联系高层次人才工作制度》,关爱高层次科技人才,辅导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今年以来已为海外人才服务办理工作许可相关业务185件。
市科技局2023年工作总结
2023年以来,市科技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和工作安排,立足科技工作实际,有力推进各项任务完成。
(一)全面加强科技创新统筹。一是奋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召开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地推进会,明确2023年全面启动、2025年获批、2027年通过验收“三步走”工作路径,遴选第三方编制《阜阳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方案》。按照市委、市政府《阜阳市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2023年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分工清单》要求,落实月、季调度机制,压茬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工作。二是启动成果聚集转化的区域性科技强市建设。按照市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加快打造“三地一区”、建设“十个区域性强市”的总体目标,牵头起草制定《阜阳市建设成果聚集转化的区域性科技强市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送审稿)》,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待提请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三是推进科技创新政策落实。牵头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工作检查,通过“免申即享”方式,拨付科技创新创业扶持奖补政策资金,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四是激发县域科技创新活力。界首市跻身中国创新百强县、皖北唯一,阜阳界首高新区在2022年度全省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中名列全省第4。安徽临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验收。太和县、阜南县、颍上县获批创建省级创新型县(市)。五是做好科技创新季度赛马工作。2023年三季度科技赛马,我市位居皖北第1位。
(二)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全社会研发投入实现新突破。2022年度我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40.4亿元,同比增长17.3%、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75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25%、同比提升0.13个百分点。二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有效整合、优化配置创新平台资源,积极争创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吉祥纺织工程先进技术研究院入选安徽首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功能性纺织新材料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获批组建,贝克制药、天鸿新材料2家省级院士工作站获批备案,安徽省脊柱畸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通过验收,认定省重点实验室5家、省企业研发中心34家,全市现有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300家。三是加快创新主体培育。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两清零一提升”行动,预计年底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20家以上。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1407家,同比增长56.5%,总数居全省第4位。阜阳欣奕华入选2023中国新经济领域独角兽企业。四是加速创新人才集聚。安徽(阜阳)高等研究院建设正式启动,征集双链融合专员28名,其中18人入选安徽省首批双链融合专员,15名科技创新和管理人才入选科大商学院“千人特训营”培训班。开展自然科研系列职称评审工作,10名科研人员、技术经纪人获得中、初级职称。2023年共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业务37份。
(三)推动科技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与中国科大、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院所对接合作,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共建研发平台,贝克制药等4家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通过认定;与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昊源化工、吉祥三宝等企业与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科研团队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9项。二是提升产业创新水平。争取省“揭榜挂帅”农机装备专项2项、省重点研发项目8项、省临床医学研究转化专项3项,实施市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临床医学研究转化专项43项,引导企事业单位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三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阜阳创新馆科技创新成果展项目建成。13项科技成果在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亮相。阜阳界首高新区、吉祥三宝分别获首批安徽省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和中试基地备案。以“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正在开展拟投项目尽职调查。国祯生态科技“农作物秸秆高值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2022年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吉祥三宝“军民两用耐寒防水复合纤维及制品关键制备技术与产业化”等2个项目获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全年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XX亿元,登记科技成果2140项。
(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一是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扎实开展孵化器众创空间培育,阜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生产力促进中心获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安徽复旦科技园创新中心获省级众创空间备案,新备案市级众创空间3家。举办四场安徽“双创汇”活动,征集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100余项,促成25个合作项目成功签约、总金额约XX亿元。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7家企业入围安徽赛区总决赛并全部突围进入国赛,数量仅次于合肥,创历史最好成绩,市科技局获评安徽赛区优秀组织奖。二是优化科技金融服务。常态化征集企业融资需求,开展中小科创企业融资对接活动,今年以来,持续推送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46条,重点项目融资需求6条,帮助安徽一帆香料有限公司、安徽深颍光电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等二十多家科技型企业完成融资XX亿元。与徽商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首批签订贷款协议XX万元,意向贷款XX亿元。联合交通银行阜阳分行、市担保中心为12家企业授信XX亿元。发挥市战新科转投资基金和市电子信息及光电显示产业投资基金作用,累计完成投放项目分别为6个和10个,投资资金XX万元和XX亿元。三是推进科技强农惠民。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1738名,实现1716个行政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全覆盖,累计服务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3000多个。阜阳市在2022年度安徽省科技系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核中排名第一。四是创优科技领域营商环境。常态长效落实联系包保责任,协调解决企业创新需求,积极办结省“创优营商环境为企服务平台”交办以及市长热线涉企问题。四季度,全市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指标、技术合同交易额指标在包容普惠创新领域季度分析评议中分别居全省第14位、第7位。联合市公安局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和居留许可一窗通办、并联办理,优化来华工作许可办理流程。五是做好科学普及工作。举办2023年科技活动周,开展科普进社区、“童心飞扬 走进市科技馆”等系列活动。19个作品在2023年安徽省科普讲解大赛等省级各类科普比赛中获奖,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阜阳市博物馆等3家单位通过安徽省科普基地评审。完成2022年科普统计调查工作。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对标先进地区,我市科技创新仍然面临一些不足,存在高能级创新平台较少、创新投入不足、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匮乏等问题,需要加强工作举措,创新工作思路,奋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市科技局2023年工作总结与2024年工作计划
2023年,XX强力推动“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紧扣温州科技创新“八大抓手”,推动科技创新各项工作走在前。XX智能电气高新园区获省政府认定为首批省级高新区,并获评省高新区建设成绩突出集体;XX作为温州唯一一个县(市、区)平均科技成果转化指数进入全省县(市、区)前十;大孵化集群“一揽子”政策、“科技副总”相关工作均获温州市领导批示肯定;科技创新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XX市“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获半年度省五星级评定,创新深化工作二、三季度连续获省级五星级县市区荣誉。2022年度创新指数达190,排名温州第二,创历史新高且连续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