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经营主体日益壮大活跃,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持续显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有利于增强发展新动能、形成发展新路径、拓展发展新空间,助力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掌握主动。
第一,产业体系转型升级有效发挥载体作用。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产业转型升级是生产力变革的重要表现。新质生产力由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蕴含在以高端、智能、绿色、融合为发展方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之中,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国际上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过长期的去工业化进程,其竞争优势集中在高精尖领域和技术密集环节,产业结构存在严重失衡,供应链体系制约明显,产业体系的循环畅通性和内生成长性存在不足。反观我国则不然。我国经济总量超过130万亿元,拥有成熟高效的传统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和势头向好的未来产业,门类齐全、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优势突出。
在我国制造业结构中,消费品工业、原材料工业、机械装备工业营业收入结构比例大致为1.9∶3.4∶4.5,在主要国家中是结构最为均衡、部门最为完整的。总的来说,我国具备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深厚产业基础、宽广发展领域、强大内生动能。通过采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拓展转型新空间,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塑造竞争新优势,加快未来科技和产业一体化布局、培育发展新增长点,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条件有能力推陈出新,在各行业各领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第二,科技创新促产业创新构成双重引擎。
培育新质生产力,创新起着主导作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研发与制造同频交互,从科技创新突破到产业转化应用的周期大幅压缩、进程显著加快。我国既是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制造大国,也是科技最新讲话系列的创新大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产业发展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叠加构成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双重引擎。
我国有能力统筹整合庞大的制造能力和优质的创新资源,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构建起高效、优质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形成先进生产能力、塑造产业先发优势。在十几年时间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技术创新突破、产业快速崛起并引领全球发展,这也印证了一体部署、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带来的巨大发展机会和增长潜力。随着越来越多的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突破,将催生更多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形成更具创新性、更加高效的融合发展新路径。
第三,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培育发展生力军。
企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体。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数量多、类型全、梯度完整的现代企业队伍。通过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扩大外资开放准入,进一步提高各类企业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将涌现更多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