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以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创新实现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从而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路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需要相应的体制机制创新,需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从而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为各类生产要素发展及优化组合跃升创造更好的条件。
提高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以重大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推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壮大
提高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6月24日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新质生产力是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载体,从技术成熟度分类角度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培育壮大和传统产业的深度转型为基本路径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掌握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必须加大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而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具有基础科学研究依赖性强和原始创新、技术路径、商业化前景不确定性大的特征,更需要重大原创性和颠覆性创新来推动。
新时代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正在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部分领域也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但是,对标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要求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看,还存在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重大原创性成果偏少、鼓励原创性和颠覆性创新的科研环境有待完善、科技顶尖人才培育支持力度有待加强等短板。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着力弥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短板。
一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构建协同高效的创新决策和组织实施的体系。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原创性、基础性研究,在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导向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良好生态,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二是优化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加强科技基础条件自主保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支持基础研究,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完善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发展耐心资本,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支持形成国家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投入的基础研究格局。
三是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原创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和高效协调的科研组织模式,积极探索建设能实现基础科学研究与未来产业技术研究深度融合的未来产业研究院,鼓励自由探索和具有创新性强、风险高等特征的原创性、颠覆性科技研究,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体系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健全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注重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入手,健全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形成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持续提升。
一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提高人力资本。健全人力资本投资优先的资源配置机制,强化“投资于人”导向,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提高人力资本,围绕提升公民综合素质尤其是科学创新素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需要认识到,战略性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的出现,是国家主动的、有规划的、战略性培养的结果,也是全体国民科学文化素养提升之后“涌现”的结果。目前,我国面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和人口总量减少的双重困境,导致潜在增长率趋降、劳动生产率提高能力减弱等问题,需要以人口高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