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背景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这一战略任务不仅是发展命题,更是改革命题,必须系统把握,才能科学谋划、统筹兼顾、协同推进。
深刻把握“因地制宜”的内涵及要求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以各地资源禀赋为基底,充分考虑现有产业基础的承接性,着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路径、技术路线、制度安排与区域发展阶段之间实现动态适配,最终构建多极驱动、梯度共进的区域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既不是“另起炉灶”,也不是“区域内卷”,而是更加强调对传统发展方式的系统性革新,更加注重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本质是以区域特色为支点撬动生产力的整体跃升。各地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因地制宜”,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资源禀赋适配性。资源禀赋决定了不同区域在生产力变革中的初始条件和潜在优势,实现资源禀赋适配性的要求,各地区必须基于本地生产要素的客观分布状况,科学评估自身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积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制定差异化的新质生产力培育路径,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各具特色、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区域生产力布局。
产业基础承接性。生产力变革不是对既有产业体系的简单否定,而是在现有产业生态基础上的渐进式升级。实现产业基础承接性的要求,意味着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必须与区域产业结构形成良性互动,既要推动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能级提升,又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实现深度融合。渐进式转型路径既能保持产业体系的稳定,又能确保生产力变革的可持续,进而实现产业体系的平稳迭代和协同发展。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传统产业不是被替代,而是被重塑、被升级、被融合。
发展阶段匹配性。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路径、技术路线、制度安排应与区域发展阶段实现动态适配,既不能“超前冒进”,也不能“滞后保守”。这一匹配性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梯度推进、分步跃迁”的关键机制。匹配不是静态的适应,而是在尊重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推动生产力水平持续提升,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渐进式跃迁。发展阶段匹配性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时序规律,它要求生产力变革必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保持动态平衡,从而确保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既保持必要的进取性,又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形成循序渐进、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
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协同路径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力,既要充分激发各地区的积极性,又要加强区域间的协同联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实现有序分工、相互成链、协同发展。
一是构建资源禀赋互补链。建立区域资源禀赋评估体系,科学识别各地区的核心资源优势和潜在发展空间。设计差异化资源组合方案,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特点,形成最优要素匹配模式。构建区域资源交易平台,制定统一的资源价值评估标准,促进要素市场化流动。搭建区域资源协同平台,建立资源协同效果评估机制,及时调整优化协同策略,把各地单一的比较优势升级为系统的竞争优势。
二是构建产业梯度衔接链。建立产业梯度动态监测系统,运用大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