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相统一
二、坚持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相统一
三、坚持顶层设计与因地制宜相统一
四、坚持自主创新与协同联动相统一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四个统一
“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1],但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一哄而上把大量资源投入自身并无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而是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协同推进其他领域的改革,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根据各地的发展阶段、功能定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路径,实现顶层设计和地方探索良性互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自主创新与协同联动相统一,既鼓励各地区立足自身优势进行差异化创新,又要加强跨区域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创新格局。实践中,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四个统一。
一、坚持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质态,而非简单的业态。即使是最传统的农业,也能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跃升形成新质生产力。例如,2025年上半年,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短链直供”使农产品进城跑出了加速度,为农村经济带来新的生机。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把传统产业当作“低端产业”“过时产业”简单淘汰。传统产业,如制造业、纺织业、农业等,长期以来为经济增长和就业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比较优势。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传统产业面临效率低下、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以及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创新能力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只有走深度转型升级之路,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等,催生传统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才能重塑竞争新优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而且有利于提升我国产业整体实力和质量效益。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非完全割裂,而是相互依存、动态演进。新兴产业的培育既依赖传统产业提供的能源、原材料、零部件等支撑,又从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升级中获取广阔的市场和强大的动能。
为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就要坚持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相统一,先立后破、循序渐进,在构建新引擎的基础上逐步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推动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有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坚持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相统一
生产力不仅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并且是处于永恒的新质化的运动之中,旧的生产力总是为发展了的更高一级的新的生产力所取代,使得原来起积极作用的生产关系因为生产力的新发展而转变为生产力的桎梏[2]。当前,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业已开启,第四次产业革命正在发生,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性已经显现。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已经凸显。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3]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二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发挥各自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要加快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三要打造面向全球的开放式创新生态圈,建立国际化资源要素配置平台,吸引和整合世界一流的金融资本、关键资源、技术创新和顶尖人才,形成资源集聚效应和创新生态优势,持续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要通过扩大开放强化国际合作,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科技开放合作新格局,在竞争合作中确保技术路线的动态调整与相互融合,避免技术路线竞争带来的标准鸿沟和规则壁垒。
回顾历史,实践已经证明改革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