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学——这不仅是任务
二、学什么——抓住三个“金句”
三、做什么——把学习成果刻在行动上、写在街巷里
在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读书分享会上的发言
各位同志:
上个月20号到23号,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审议通过了关于“十五五”规划的建议。这段时间静下心来反复研读材料,特别是习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结合咱们城市运营服务这个行当,越想越觉得有味道,越学越觉得方向明。今天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伙儿掏掏心窝子,汇报三点学习体会。
一、为什么要学——这不仅是任务,更是咱们这代人的“必修课”
第一点,这是时代出给青年一代的“必答题”。全会公报里讲,实现现代化是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细琢磨这话,沉甸甸的。2025年,“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蓄势待发。咱们这拨80后90后,正赶上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一跃。城市运营服务这个领域,过去可能被人看作“扫扫地、修修灯”的活儿,现在可不一样了。城市更新、社区治理、公共服务,样样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后一公里”。不接住这个接力棒,不学习中央精神把准方向,个人再能干也难免跑偏。说白了,学深悟透全会精神,就是给自己的人生导航定盘。
第二点,这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公开讲话”。“十五五”规划建议里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咱们公司主营城市运营服务,业务涵盖市政养护、物业管理、社区服务,过去靠规模扩张、人力堆砌的老路子越走越窄。现在中央强调高质量发展,强调人民生活品质提升,这给咱们指明了新赛道。比如城市更新,不是大拆大建,而是“留改拆”并举,让老城焕发新活力;比如城市服务,不是简单保洁保绿,而是要打造15分钟生活圈,让居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不学透这些精神,企业转型就是无头苍蝇,个人发展也没了坐标系。
第三点,这是破解工作困惑的“指南针”。日常工作中常遇到这样的纠结:管得严了,群众嫌不方便;放得太松,管理秩序又难以保证。老旧小区改造,居民诉求五花八门,有的要停车位,有的要绿化,有的要电梯,如何平衡?基层治理中,政府、市场、社会边界怎么划?这些问题,靠拍脑袋解决不了。“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强调共建共治共享,这就是方法论。习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特别关注基层治理创新,强调要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这些话,对咱们一线工作者就是及时雨。学明白了,工作起来心里就有底,手脚就能放开了。
二、学什么——抓住三个“金句”,吃透精神实质
第一个“金句”:“人民至上”不是口号,是价值标尺。规划建议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提出要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习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反复强调,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干什么事都要问问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这对咱们城市运营服务是当头棒喝。过去我们习惯于“管理思维”——路面扫干净、绿化修剪整齐、设施修好就行。现在要看“服务思维”——老人出门方不方便、孩子玩耍安不安全、外卖小哥充电困不困难。城市服务的“内涵式发展”,内涵就在人的感受里。比如咱们做的XX片区老旧小区改造,不能光看装了多少电梯、刷了多少墙面,更要看改造后邻里关系是否更和谐、社区温度是否更暖心。这才是“人民至上”的落地。
第二个“金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发展辩证法。2025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全会再次强调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城市运营服务看似离“金山银山大项目”远,实则天天跟“绿水青山”打交道。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园林绿化、节能减排,哪样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过去总觉得环保是成本、是负担,现在看明白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就是城市核心竞争力,就是吸引人才、聚集产业的“强磁场”。咱们负责的XX河生态修复项目,投入不小,当时也有争议。但水质改善后,两岸土地升值了,居民幸福感提升了,游客也来了,这就是“绿水青山”转化的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