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国资国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生活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4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日照市考察调研,来到省属国有企业——山东港口日照港,肯定了日照港推进科技创新,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验。一年来,山东省国资国企牢记嘱托,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聚势蓄能、攻坚突破,有力促进了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省属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2.5万亿元,同比增长6.7%,利润总额1036.7亿元,略高于2023年,净利润766亿元,同比增长6%,资产总额超5.28万亿元,同比增长6.1%。不包括直辖市,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均居全国省级监管企业第1位,利润总额、净利润均居第2位。
聚力塑强科技创新这一核心引擎。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依靠硬核的科技支撑。山东是国资国企大省,国有企业特别是省属企业已涌现出一批创新领军企业,有能力、有责任在解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源头问题上当先锋、作表率。
加大研发投入,筑牢创新基础。立足出资人职责定位,不断健全科技创新考核评价体系,把科技创新在改革绩效考核中的比重由12.5%提升至30%,将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技术成果转化等情况纳入考核,并将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在考核时全额视同利润,对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按2倍视同利润加回,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开展核心技术攻关。2024年,省属企业研发投入达529亿元,同比增长8.7%,研发投入强度达2.1%。
强化协同创新,促进成果转化。立足实际实用实效,深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联合科技部门在8户企业建设“山东国资科创基地”,建成6家“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累计与高校、科研院所、中小科创企业等开展交流合作2000余次,协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408项、促成科技成果落地应用107项。实施创新平台“扩面提质”行动,省属企业建成省部级以上研发平台521个,其中国家级76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应设尽设”,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4项。
注重人才引育,加强智力支撑。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每年确定省属企业党委书记抓人才工作项目,深入实施五年千名博士引进计划,支持企业对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实行“一人一议”。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科研团队工资总额实行单列。稳妥推进以激励科研骨干为主的中长期激励政策,2024年实施的3项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岗位分红激励中,激励对象中的科研技术骨干占比均超70%。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在6户省属企业试点实施首席科学家制度,在10户企业试点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聚力建强产业体系这一关键载体。产业迭代升级、深度转型,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山东省属国有资本主要布局在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理所应当在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奋勇争先。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龙头企业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火车头。支持国有龙头企业牵头建立推动产业链固链补链的协调机制,13户省属企业入选全省标志性产业链“链主”,联合行业上下游企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高端化工等领域带动形成产业集群,保障了产业链循环畅通。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着力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明确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7个重点主攻方向,指导省属企业立足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因企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考核引导,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纳入经营业绩考核,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目标,引导省属企业将新增投资更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2024





